项目概况
项目名称:芜湖市消防支队应急救援训练基地项目
项目地址:无为市昆山镇三公村
用地面积:150873平方米
建筑设计: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
项目背景
功能定位
本训练基地是集模拟训练、实战演练、作战保障为一体的消防应急救援训练基地。
一方面解决消防救援队伍训练需求,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和训练。
建设目标定位
按照省消防总队“以总队训练基地为中心,以片区训练基地为支撑,以支队训练基地为基础”整体谋划布局,立足皖东南片区级消防训练基地定位,进一步提升芜湖市应急救援能力,适应消防救援队伍“全灾种”、“大应急”职能任务需求。
前期分析
项目深处群山环境中,地形较为复杂,但占地范围广,自然条件好,用地面积约226.3亩;建成后,将包括教学区教学区、生活区、体能训练场和模拟设施训练场等区域,并满足500人同时训练的要求。
九大设计指导原则
综合性
综合各类课程,向全社会宣传消防,弘扬消防部队铁军风貌和对社会进行消防科普知识教育,并能够进行新器材、新装备、新技术、新战法实验的多方面要求进行设计,在各功能使用上体现了综合性。
科学性
训练项目和建筑功能符合自然科学和消防科学理论的特性,具有科学性。
适用性
训练类型不仅适用新兵和士官训练的需要,还可适用警官训练的需要,并且还可以对社会进行科普和训练实践,具备普适性
灵活性
场地设施即可模拟单一类型灾害事故、也可模拟多种类型灾害事故;火灾规模可大可小,指挥层次可低可高,灾害事故背景可变,战法运用灵活,具备灵活性。
创新性
场地内的训练设施将采用多种新技术和新平台,在多个方面进行创新,适应新时代消防技术的发展需求。
观赏性
从主席台方向正面看真火燃烧训练区各训练设施高低起伏、错落有致、整齐有序、具有观赏性,点火后效果壮观,演习场面开阔,便于消防车辆展开。
环保性
在训练设施的燃烧方式上,采用油雾燃烧、气体燃烧、油气混合燃烧的方式,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完全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;并按国家环保标准设有统管整个消防综合训练场的污水处理系统。
合理性
在各训练区训练设施布局的合理性上,将训练设施按灾害类别划分为若干模块布置,在油罐下设有污水处理系统和水泵房,在打造铁军训练平台下设训练道具器材库,在综合训练楼内合理利用五层以下空间,保留六层以上空间用做以后功能拓展,着眼于未来发展。
安全性
各训练区训练设施点火、燃烧系统,模拟爆炸、溢流、喷溅系统,供水、供油、供气系统均为可控;训练场地设有视像监控系统;易发生燃气泄漏的部位设有可燃气体探测报警装置、送排风系统等。
规划设计
规划结构呈现出“两轴、四区”的整体布局形式:主轴对应教学行政楼与主入口的轴线,贯穿场地,链接与入口连接紧密的生活区与教学区;副轴由看台位置向东贯穿体能训练区和综合技能训练区,串联田径场和消防训练设施的所属区域;形成布局合理、功能清晰、流线简洁的规划空间序列。
车道连通各功能区域,保证场地各处的可达性,在各功能区域之间设置9米宽环形主路,满足行政车与消防车双重通行需求;在场地东北侧设置消防车专用停车场地,并利用垂直绿化遮蔽保护;在场地东侧设置集中的机动车停车场地,供演练、办公人员和学员使用。
建筑布局营造出良好的空间形态
教学楼对应主入口布置,形成良好的入口对景,体现良好的空间形象。学员宿舍、教员宿舍结合地形布置在生活区西侧,形成较为安静的生活场所。单层的食堂布置在生活区东侧,临近宿舍和教学楼,使用便利,并围合入口广场增强广场的聚合性、礼仪性。体训中心布置在教学楼东侧,优化了空间形态。
建筑布局符合空间序列组织原则,融合环境空间,体型适当、体量适宜,空间形态构成符合现代美学基本原则。
建筑设计
建筑立面材质主要采用深灰色石材、浅灰色石材、深灰色真石漆、浅灰色真石漆,玻璃采用无色透明玻璃,金属格栅采用深灰和浅灰色的铝制格栅,建筑整体造型表达提炼各要素转化为建筑语言。营造建筑的肃穆和庄严;建筑形态表现动感、韵律感,视觉形像个性突出体现出消防建筑的独特气质。
本项目的规划设计以人为本、环境融合、空间契合,营造符合应急救援基地特质的空间环境;训练设施和场地布置合理,满足模拟训练设施、室内教学设施和体能训练设施的多重需求;建筑设计功能合理,建筑形象体现清晰的消防建筑精神和内涵的特质;景观设计体现与规划格局及建筑风貌相融合,景观空间形态与功能的契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