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标喜讯丨芜湖雨耕坊国际文化艺术区
发布时间:2023-02-22

“诗中长爱杜池州,说着芜湖是胜游。”

十四个世纪以前,诗仙李太白纵马长歌,于芜湖留下了“白酒新熟山中归,黄鸡啄黍秋正肥”的市井一隅;1876年,芜湖在《烟台条约》中,首次被辟为通商口岸,由此跨出迈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第一步。而今,芜湖市以建设“古今交映、中西交融,山水相间、欢乐相伴,空间共享、产城共创”的人民城市为目标,根植“半城山半城水”的资源禀赋和“古城、古镇、古建、古街、古艺、古诗”等文化底蕴,深耕文旅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,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,打造人民城市“欢乐芜湖”。

就让我们由此慢慢走进即将于这座“沉淀且新鲜”的城市中绽放的文化“上品”——雨耕坊。


1、项目区位

雨耕坊整体文化大片区选址于芜湖市镜湖区造船厂地块、长鹰小区、老党校地块,西至银源路,北至银龙路,毗邻滨江自然风光带,坐拥镜湖、芜湖古城两核,基地位于芜湖市中心城区,城市历史文化轴的西端头,区位优势明显。规划拟建设包含住宅和商业街的文化区块,总建筑面积约为 9.74 万平方米。

▲ 项目基地区位图


2、设计构思

▲ 大区核心——天主教堂鸟瞰图


「雨耕坊」在哪儿?

在泛娱乐时代洪流之下的安徽,近年来有两个城市逐渐与全国人民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,一座是大家纷纷迁入的“蚌埠”,还有一座便是本文日常起飞的主角——“芜湖”。

早在农耕社会,芜湖已是赫赫有名的四大米市之一,又因其毗山临水的开放性,清朝年间开埠成为连接晚清与大洋彼岸的通商口岸。此后的五十余年间,随着来往的频繁,西式建筑也在芜湖街道逐渐林立,迫使这座“玉峰凝万象,绿萼绕群螺”的古城,战战兢兢迈出自己国际化的第一步。

改变总是伴随了挣扎,新与旧文化的战火持续了近百年,竟奇妙融汇成了芜湖如今城市造型的独特风格——“拱”。

▲ 纵横芜湖古与今的“拱”文化



「雨耕坊」是什么?

▲ 雨耕坊的目标定位

3、设计构成

「雨耕坊」里有什么?

“一心、双轴、三片区”成为了贯彻雨耕文化高地的设计理念。

整座雨耕坊国际文化艺术区秉持这一原则,以天主教堂主导的雨耕广场为核心,辐射出周边三个大片区——步行文化街“雨耕街”,产业办公集群“雨耕店”,文化商业街区及住宅“雨耕里”,并集合原有的自然景观“雨耕山”与市民休闲好去处“吉和广场”,融合为整体的创新高地。

▲ 天主教堂庭院入口

雨耕广场——兼收并蓄、有容乃大

雨耕广场内流线清晰,作为拉通城市东西向大轴线,整合各个文化版块,形成强有力的雨耕坊大文化IP。又在邻近的主干道展现其独一无二的标志性,并营造出一个温馨而轻松的公众休闲空间。

▲ 雨耕广场

雨耕店——以鹤为韵,以帆为形

“雨耕山”为原“鹤儿山”的余麓,且法语与西班牙语中“鹤”发音都与中文“雨耕”类似,因此建筑造型形似振翅高飞的“鹤” ,对在地文脉进行传承和呼应。

建筑造型以“帆”为灵感,犹如乘风破浪的云帆,传承着芜湖码头文化和长江精神;又寓意扬帆远航,通过旧城更新改造,使芜湖老城区重获新生,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▲ 雨耕店片区

文化街区地块高差较大,整个地块西低东高,与北侧、东侧的现状住宅高差较大,同时内部还存在三栋保留建筑,目前为天韵音乐学校所租用。为了实现土方平衡,以及现状建筑的保护,采用台地式的布局模式,根据现状标高划分为三级台地。外环采用11m标高,实现与南侧雨耕街的无缝衔接,内部商业环线以14.5m标高为主,最高的平台采用18m的称帝标高,保证现状天韵学校的建筑出入。各个台地之间的高差通过景观设计进行弱化,同时加强衔接。

▲ 雨耕里片区

雨耕街——打破界线,缝合空间

运用景观的手段缝合街道两侧和连接整个城市片区,相较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,30米宽的街更像是一个城市公共走廊,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社区与城市间转换的通道,通过模糊边界,区分通行空间和停留空间,建筑立面到整体多维的一体化等手段,打造一个既细腻又极具体验的纯步行公共空间。

▲ 雨耕街片区


4、创新的建造策略

芜湖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,在过去的150年中有大量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存在,早已形成了芜湖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。本项目的区位也是芜湖城市最具历史感和国际风的核心地段,在建筑风格上要充分体现国际文化的建筑特色。建筑风格设计上提炼了红砖和拱券的元素,通过现代构造手法和现代材质进行现代风格转译,原创性的建筑造型设计以及最佳的城市展示界面,充分地体现了文化芜湖、艺术雨耕的国际文化的标志性。

以长江路为界,西侧沿江,建筑风格更偏向于以现代为主,住宅塔楼和书店的造型以现代的玻璃幕墙、白色穿孔铝板为主;东侧结合天主教堂、雨耕山文化区以相对传统中西结合的风格为主,体现历史的文脉,同时东西两侧通过建筑元素和景观绿化进行呼应。

▲ 雨耕里时尚秀场

项目档案

项目名称:雨耕坊—国际文化艺术区

项目地点:安徽省芜湖市

设计时间:2022年

建筑面积:约9.4万平方米

设计单位: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(联合体牵头人)、筑外(BA设计)建筑设计有限公司(联合体成员二)